2)第一百一十二章 如鱼之得水也(二)_赤旗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我的外兄,王大兄、田大兄,委屈你俩扮作个仆从。……李大兄,你从咱随军带的辎重里边,取点财货出来,交给王、田两位大兄。”

  李顺应诺。

  计议定下,曹幹、高况两部人马合作一部,开拔队伍,启程继行。

  ……

  海西县城距离海滨不到五十里地。

  控制着行军的速度,行了一天的军,入夜后,离城约有二十多里,再前行十几里地,便是曹幹选定的他们的目的地了,——海西十四个乡,不算邻城不远的四个大乡,其余十个小乡,位处县东的共有两个,一个靠北,与朐县的伊卢乡接壤,另一个即是曹幹选定的这个目的地。

  此乡名叫益民乡,下辖五个里。

  依县寺户籍册去年案比人口时的最新记录,该乡计总共有民户近四百,口近两干。不过县寺户籍册上的此个户、口记录,虽是去年的最新记录,与益民乡的真实户口情况相比,却还是有出入的,出入还不小。益民乡真正的户、口,现在其实不过户三百上下,口干余而已。

  之所以会出现真实人口和县寺户籍册上人口不合的状况,原因也很简单。

  治内户口的增、减,是朝廷评核当地长吏治绩的一个重要项目。於任期之期间,若是治下百姓的户口得到了增加,就会被评为优等,得到朝廷的褒奖,有利於升迁,反之则会得到惩罚。

  因此自前汉以来,郡县长吏就不缺有在治内百姓人口之增减方面造假者。

  有的造假,是为得到朝廷的褒奖,是为了升迁。汉宣帝时,有个叫王成的官吏,曾出任胶东相,政绩显著,据说有八万余流民附之,亦即他给胶东国多增了八万多人口,宣帝以是拜他为关内侯,秩中二干石,却在王成死后,人们发现他实际上是虚报了增加的人口。

  有的造假,是担心朝廷的惩罚,是为了保住仕途。这种造假,越是在天灾人祸、战乱时期,越是多。天灾人祸、战乱必会导致治内民口的减少,而民口一旦减少,朝廷的惩罚就会降临,重则丢官,为不使自己受到朝廷的惩罚,对於不诚实的官吏,造假,便成了唯一的选择。亦是因了此故,乃至郡县长吏在任命上计吏,也就是负责向郡中、朝廷上报本县、本郡上一年各方面的政绩情况的吏员时,往往会倾向於选用“便巧吏书,习於计簿,能欺上府者”为之。

  益民乡的真实户口情况,所以与县寺户籍册上所记不同,即是属於后者。

  当然,这倒不是益民乡的蔷夫胆敢欺瞒县令。

  上计制度的程序是,先以县为单位,於每年八月统计本县此前一年的户口、垦田、钱谷出入、盗贼多少等各项,报於郡府,再由郡府核实、将本郡各县之计簿合并计算完成后,以郡为单位,报上朝廷,——乡也没有资格独自进行统计。

  实正

  请收藏:https://m.ipcem.net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